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

2017-06-04 17:28:00

本文讲述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内容提要:2003年末,我国金融市场上诞生了货币市场基金这一投资新品种。它的产生直接导致金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本文从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正负效应探寻开始,分析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现状及其原因,研究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传导功效原理,讨论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后货币政策提高传导效果的政策建议。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货币市场基金是在货币市场上从事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的一种基金。该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库券、大额银行可转让存单(CD)、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基金自1972年在美国问世以来,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而广受投资者青睐,现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在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采用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标准的博时现金收益、华安现金富利、招商现金增值基金已经成功发行。它们的诞生将大大满足投资者对低风险、高流动性基金产品的需求,金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后如何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对货币政策的正效应。(1)有利于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有效传导,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间接化。从长远看,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可以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市场间接操作,提高政策的市场化传导效果提供保障。因为货币基金的发展前提是货币市场的发展,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必须拥有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可供交易,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市场参与者众多且市场结构和层次优化等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必要保证。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间接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买卖国债,影响债券价格、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收益与投资者的意愿,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有效传导。显然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将大大提高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率。(2)通过发展票据业务,扩大票据市场规模,中央银行可充分运用再贴现手段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票据业务的发展,一是扩大票据融资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票据专营机构,使票据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经营和流动性管理手段,这样可使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窗口指导效果更加显着。中央银行可根据自身金融调控的要求,适时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成本,以实现自身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引导市场参与者充分发挥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提高了中央银行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一种套利工具,与利率市场化密不可分,它的诞生本身也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72年在美国出现的货币市场基金就是为了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或管制利率)的差额就成为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这一差额越大,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扩张也越快。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就发挥了引导大量社会资金的流向,促使各个金融子市场利率的平均化的重要作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扩大产生了金融监管当局的利率管制政策事实上失效的结果,从而导致利率管制的最终取消,这无疑会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建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与公众进入货币市场,确保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递与影响具有足够的广泛性。(4)促使中央银行逐步改变货币政策调控变量,从原来以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规模控制为主、货币供应量控制为辅直接向以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中间变量上来。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被统计为货币供应M2.我国中央银行必须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结构,增加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从我国的现实看,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要次于这些资金在商业银行时的活期存款,可以确定为M2,作为第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商业银行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s)等,这也要求中央银行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结构,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原来通过商业银行单一渠道传导为通过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双重渠道传导,拓宽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了政策传导效果。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可从两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一是货币市场基金扩大了货币市场的规模,会增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弹性;二是货币市场基金是商业银行存款的竞争者,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效率,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程度,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

2.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对货币政策的负效应。(1)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看,部分手段的运用效果受货币市场基金制度本身的制约,政策效果受内耗因素的影响。首先,在货币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会形成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争购债券、争购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格局,影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其原因:一是货币市场供应量小,买得进卖不出,市场筹码往往都被基金投资锁定;二是由货币基金本身的投资性质决定的。另外,货币市场基金与中央银行是货币市场上票据的竞争购买者,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可以自行选择是将贴现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还是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依赖程度将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而降低,再贴现政策的效果被削弱。其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力。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将会吸引相当部分的银行存款,这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即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基数下降。这样既影响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力,又降低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2)改变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结构,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带来了困难。如果根据上文将货币市场基金归入M2,那么我国货币供应量结构中M1的数量下降,M2的数量增大。M1通常反映经济主体资金的流动性状况,M2通常直接反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M1/M2是货币的流动性比率,它的高低说明货币流动性的强弱,M1的数量下降、M2的数量增大表示货币的即期购买力下降,货币对物价的推动力减弱。中央银行在货币总量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结构的这种变化无疑会加大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难度。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因未计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显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不利的。(3)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利率管理的难度。面对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这实际上使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失效。(4)货币市场基金没有商业银行存款那样有两道安全保护防线,存在一定的金融安全隐患。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对商业银行存款担保,这两道金融安全防线货币市场基金不具备。从这个角度讲,货币市场基金还存在着倒闭风险。因此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给中央银行提出了新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课题,也要求中央银行不断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艺术。(5)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对中央银行全国清算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清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不断加快货币结算速度,增强存款货币的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将明显增大,这就相对增加了市场货币供应总量。这些将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历年资料的可比性,从而增加中央银行金融宏观分析的难度。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近年来已作过较为全面的分析,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内生性因素论和外生性因素论。内生性因素论主要从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政策运作机制本身探寻导致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如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选择、最终目标的确定以及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等;外生性因素论着重强调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主客体能动性,如政府的压力、中央银行自身的独立性、商业银行和企业体制倒逼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等。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重视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体制转型因素的分析则更为重要。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型期间,传统调控手段失灵,新型调控手段运作环境不佳,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要求极不相适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佳的主要制约因素(江其务,2001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发生了从再贷款为主(1984——1993)到转向以收购外汇投放为主(1994——1997),再到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为主(1998年至今)的转变,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三次改道直接导致其政策的操作工具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即从贷款规模控制转向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再由对货币供应量为主转向对利率为主的调控。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正在加快,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给中央银行提出了货币政策如何从调控 M2转向调控利率,从货币的总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属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手段如再贷款等已经不够灵敏,另一方面运用公开市场和运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市场环境还很不理想,这就成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转型瓶颈。同时在不发达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货币市场传递利率信号,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措施就难以在广泛社会范围内释放,产生应有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还受资本市场萎缩效应、货币分布结构效应和货币替代效应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佳的重要因素 (江其务,2001年)。首先,资本市场萎缩直接导致财富效应缩小,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效应受到一定的折扣。我国自2001年以来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上证指数从2200点一路跌落至2003年的1300点附近,持续两年多的下跌使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成为套牢一族,股票市值缩水在一半以上,投资者收益的下降直接影响其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对中央银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货币分布结构畸形发展,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近年来我国货币结构分布表现为两种明显趋势,即货币向少数人集中趋势和货币向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货币向少数人集中趋势导致全国绝大多数人想消费但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下降,不敢消费,而少数高收入阶层有钱又不需要消费,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率;货币向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直接影响我国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再次,货币替代效应主要反映在近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猛增,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中央银行用于收购外汇的货币供应量巨增。2003年我国中央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收缩银根,但大量收购外汇的人民币又回流市场,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外汇政策所减弱。[美]米什金着:《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袁东:《论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及其政策问题》,《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3.巴曙松:《当前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13日。

4.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5.田君:《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问题》,《证券市场导报》 2003年第9期。

6.关山燕:《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以上就是关于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商业银行外币交易核算  

关于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论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与银行业的创新 

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利益集团 

论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 

论从不良资产的化解看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