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7-06-25 22:30:00

【摘要】 特此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敬请关注!!

【关键词】 数据库 文献 方剂 舌象 脉象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给现代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中医文献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近十几年来,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微型计算机以其界面好、操作简单人性化,存贮信息具有宏观、系统、联系的特性,完全满足了中医文献的管理和科研需要。在中医病案管理和中医文献研究中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不少对中医感兴趣的软件爱好者自行开发出了具有某种功能的中医信息管理系统,甚至有些高校、医院和软件开发商强强联合,共同研发出了功能比较强大和实用的中医文献或中医病案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具有文献管理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已经在中医研究的多个方面得到了应用。

1 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

长期以来,纸张作为病案记载的主要载体,给医院病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库房不足,病案的查找、保护困难。另外纸张病案还存在着保存安全的问题,如水灾、火灾,人为的涂改、盗窃。医院为了保存好病案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廉价的大容量存储介质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备案,节省了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光盘,以其价格低、容量大、安全性高、易携带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计算机的易操作性和易查询检索性使得中医病案的管理比较用纸张记录,减少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逐步在国内各地区大医院推广普及,发达国家已开发出了实用可行的电子病案应用于病案的存储和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满足了所有的医疗、法律管理的要求。电子病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下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该记录用电子方式来保存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保健信息,完全代替了纸质,甚至超越了纸质医案的全部功能[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病案取代纸质病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 用于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

中医药古代文献浩瀚如海,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古代医家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不计其数的经方、验方等待我们去发掘。多年来,中医古籍的整理发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将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深入发掘古代医籍所含的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不少的中医古籍爱好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周莲菊等[2]建立了“《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系统”,对该书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加工重组,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和有序化多途径的检索系统实现计算机化,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研究、查对、引证、应用和开发《黄帝内经》,提供了全新规范化的现代检索手段;南京中医学院研制出的“针灸腧穴文献资料检索系统”包含50多部在我国针灸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针灸著作中有关的腧穴资料[3];陕西中医研究院开发出了“针灸甲乙经通检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成“《针灸大成》检索系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了“ACULARS针灸文献检索系统”。这些数据库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们研究中医古籍提供了快捷的浏览和检索手段,方便了我们对中医古籍的研究。

3 用于方剂的组方研究和文献收集整理

中医药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辨证论治,而且组方用药也千变万化。古今名医家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规律。虽然历经各朝代医家的传承和发掘,仍有许多经方、验方中的规律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摆在当代中医药者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掘古今名医家辨证用药规律。用数据库系统对方剂文献进行整理和收集,可以快速地分类检索、分类查询、分类统计,有助于我们发现名医组方用药规律,使方剂学向着计算机化迈进。

尝景胜(《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对半夏泻心汤的配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了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主治病症规律和用药的配伍规律。李爱敏等[4]分析了《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的处方,并以桂枝、甘草为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了三个线性回归方程两两之间回归系数的比较,探索出了在六经辨证以及太阳证和太阴证的处方中,桂枝和甘草配伍用量的规律性。艾华等[5]人对《伤寒论》经方桂枝加芍药汤的症状、舌脉象和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手术后黏连引起的腹痛等后遗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系统”,收录了古今方剂101903首,该系统可以进行方名、书名、处方药物、功能、主治等的检索。吴根秀等[6]人以FoxBase+ 数据库系统和UCDOS为汉字支持环境,研制成了古代中药方管理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按朝代、病名、病证等各种情况及用药特点、用药成分等查询和统计,为中药方分类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段。“中医历代常用方剂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了中医历代常用方剂一万余首。该系统既可按纵向从方剂名检索异名、方源、作者、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药理作用和用法等,还可从根据组成考察方剂的沿革、变化、比较方剂的配伍关系,根据功用查询同类方剂,根据主治和药理查询相应的方剂[7]。

张清苓[8]收集了古今1128例应用桂枝汤类方剂的临床医案,并对这些医案加以统计,重点分析了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的总体特点。即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九个方证的具体临床运用特点。揭示了桂枝汤类方剂临床运用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并明确了桂枝汤等9个方剂临床运用的个性特点及某些方证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

陈和等[9]对古代医籍和1978年以后出版的中医期刊中治疗阳痿的方剂324首,以主要治法为主体,统计其辨证方法、治法和血肉益精药物出现的频率。认为辨证论治是阳痿辨治的最主要方法,其次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最后是溯因论治。3种辨治方法各有所长,临证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

范欣生[10]对古今治疗哮喘的方剂进行药物类型、构成比、主要药物及出现频率分析后发现:治疗哮喘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主要是化痰、解表、理气、清热、温里、祛湿、收敛、活血、泻下和熄风类药物。其中化痰药占所有方剂构成的30%以上;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半夏、杏仁、桑皮、葶苈子、麻黄等;较之古方,今方中清热、熄风类药物比例明显增高;麻黄、五味子、细辛、地龙、苏子、黄芩等药的使用频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的辨证用药倾向。

谢鸣[11]对补益剂中的补血方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医血虚病机的认识及大量古今补血方剂的用药分析,总结出中医补血方剂配伍组方模式和5类不同补血方的配伍特征。经对补血方的统计分析发现,补血方剂以补气、养血、填精、安神、生津液和活血6大类药配伍为其基本结构,体现了益气生血、填精补血、安神养血、生津养血、活血生血5种基本模式,并分别以益气、填精、安神、生津液和活血类药在方中配伍占较大比例为特征,具有多类药伍用的倾向。此外,还提示补血方中择用补肾药应以味厚滋填之品为宜,同时须阴阳水火既济,慎防温热刚燥;活血生血不能妄用攻破以伤正;某些金石类或平肝熄风药可能是补血方中有潜力的部分。

来平凡等[12]为探讨历代益智方中常用药物及配伍用量的规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健脑益智疗法》中所收集的自唐代以来历代主要中医书籍中的健脑益智方剂共300个。结果显示常用健脑益智药物为人参、远志、茯苓、甘草、石菖蒲、茯神、当归、麦门冬。其中最常用药物人参、远志、茯苓3者之间的配伍用量有一定的规律,其关系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

4 用于中医辨证的研究

中医临床仅用四诊方法获取证候进行分型诊断,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影响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统计分析功能、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完善,结合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经验,利用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来实现辨证论治的目的已经实现。

李晓春等[13]利用计算机将西医疾病名称和其相应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进行总结、归纳,开发出来的虚拟专家系统经过在实践中的检验,其诊断正确符合率能达90%以上,足以证明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辨证论治是完全可行的方法。张风娥等[14]将基因组学融入中医学,从基因微观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诊断这一课题做出合理的设想,通过对足量的同一病位或病性患者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辨证要素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进而组合成证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以此作为辨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标准。谢英彪[15]针对中药滋补产品生产、食用和宣传的盲目性,研制和开发了补品服用指导系统,先弄清人体气血阴阳的虚实,再进行脏腑辨证分型,将临床常用的400余种组方、合理、安全有效的新老中成药、经验方及保健品按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医、西医、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方面的有关专家共同论证,联合研制出TCMCADS(中医临床辅助辨证系统)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模糊的判别模式模拟建库者的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辨证,报告诊断结果,包括立法方药、诊断概率等,并有能对舌脉进行客观辨证等功能。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计算机数据库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愿您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相关推荐:

热门论文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