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职业教育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案例分析

2017-06-26 23:40:00

本文导航

1、首页2、独到的发现

【摘要】希望精品学习网整理的职业教育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案例分析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不同类型(文体)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不同。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与教师解读文本时对文本体式的忽视有一定关系。

文本解读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两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写什么,它体现的人文思想是什么;第二,它是如何驾驭语言文字将这种人文思想表达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把握文章的语言、语脉、语境和语义。当然,这四者并不是截然独立的。文本的体式不同,其文章的构成也就不同,散文讲究“隐”,讲演词则要“显”,同是赞颂马克思(语义相近),拉法格的回忆录与恩格斯的悼词(文体不同),文章的语脉和语境大不相同,因而文本解读的方式也大不一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演讲,无疑这是一篇悼词,与一般讲演词相比,悼词在表达内容和文本格式方面有着一些特殊的要求,但它毕竟是讲演词的一个分类。讲演词结构上一般由开题(开头)、主体、结尾构成,是一种议论性、说理性的应用文体。正因为恩格斯的这个讲演具有很强的议论性和说理性,所以长期被误定为论说文。

讲演词与论说文的区别是很大的:从语脉上看,论说类文体的中心是论证一种观点,讲求的是观点的正确性,论证的严密性,换句话说,论说文要求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事实材料、精练的文。表达,而它的感情因素可强可弱,甚至可有可无;而悼词是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行文的语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常是“悲痛——颂扬——悼念”。从语境上看,论说文的叙事成分不具有独立性,它仅作为论据依附于论点,对其进行说明论证,通常是紧扣论点,点到即止;悼词是对死者一生事迹的缅怀和评价,事迹叙述的内容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保持一定的量。

对文本的体式、文体性质的认识误差,给文本解读埋下了误读隐患。把悼词当做论说文对待,势必无端地去寻找中心论点、分论点,其结果是,将对逝者的评价当成中心论点,将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当做论据,于是又不得不无中生有地去归纳论证方法,真是南辕北辙!

语脉,作为文章学的一个术语,说的是文章语言的脉络,也就是文章的布局和条理。古人对语脉极为重视,陆游《书叹》诗云:“论文有脉络,千古着不诬。”元代刘埙《隐居通议·文章三》:“凡文章必有枢纽,有脉络,开阖起伏,抑扬布置,自有一定之法。”我们解读文章的过程就是把脉、品脉的过程,但又不能不认识到,不同文体性质的语脉,即文章的布局和条理是不尽相同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悼词,它的基本结构是“开头——主体——结尾”的框架,这是悼词的常式结构,然而它的语脉环环相因,丝丝入扣,常中有变,不入俗套,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体部分是叙述马克思的功绩,而恩格斯行文的顺序,也就是说语脉的贯穿,粗一看似乎不合常理,仔细揣摩,认真推敲,不禁拍案称奇。例如悼词的第二段,依据行文前后分别照应的惯例,结构上后文就该先讲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然后才讲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但悼文的后面行文与此恰恰相反,先例举其理论贡献,再表述其实践成就。因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是用英语讲演的,我们姑且用英语原文比较一下。对于这篇悼词的这一处理,有人解读为先讲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是为了突出悼词开头的“思想家”,看似有理,其实是概念混乱,将“思想家”(thinker)等同于“科学家”(the man of science),并且认为“革命家”(revolutionist)不是“思想家”,显然,这不符合恩格斯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值得注意的是,译文中“科学家”一词,恩格斯在悼词中使用的是短语the man of science,而不是单词scientists。悼词英语原文这一句是Such was the man of science,强调他“作为科学的人就是这样的”,显然是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研究,而不是说明身份)。也有人根据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来解读,认为实践更重要,但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所以这样行文。那么,何不将“对于”两个短语顺序交换,全句变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与后文呼应,岂不是更符合逻辑了?这种解读,究其原因,还是按论说文的论证来理解文本的语脉,或者说是论证性的文章脉络,使得文本解读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

从文章章法来分析,可以通过散见于全文的一系列特殊语句来把握它语脉的构成。悼文的段落之间,几乎每个段落都有关联性、承接性的语句,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

这些语句可以连缀成一条连贯的语脉——层层递进。如果我们的解读不是从论证中心论点出发,而是从一个共同战斗40余年的战友缅怀逝者、向听众叙述他的伟大功绩出发,这一切不是很容易理解了吗?

讲演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这一活动的特征,如针对性、鼓动性、时效性。正因为如此,讲演对语境(时代感、听众因素等)的依赖性比较强,后人阅读前人的讲演词,距离感比较大,这就更需要依据文本体式,充实必要的背景材料来解读。

就语境而言,讲演词的语境不仅有一般文体的背景材料(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文章所营构的语言场景,而且有人际关系产生的语境,讲演是要说服听众的,因此,讲演者的身份,主体听众的身份,讲演的目的,都构成语境。《我有一个梦想》的讲演内容是民族平等问题,设想,讲演者如果是白人,或者主体听众(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听众应该会有白人)不是黑人而是白人,这个讲演的语境就不同了。同样,《谈中国诗》的主体听众如果不是外国人,钱钟书的讲演肯定是另一个文本。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一生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要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不得不牵涉很多背景材料。由于参加葬礼的是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如李卜克内西、拉法格和龙格等人,很多东西都是双方默契和共知的,我们今天阅读时,就产生了语境的空白,如不补充这些背景材料,难免会影响到对语义的理解。例如:

相关推荐:

浅谈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职业学校体育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学科教学的改进探析 

浅谈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师资及培训现状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