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学论文:基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017-06-26 23:41:00

本文导航

1、首页2、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基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和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体育;优化教学内客;创新教学模式

前言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01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98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赌博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增多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体育训练技能,增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能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登山和攀岩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能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与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与训练技能;能锻炼学生情感控制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自我调整心理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侧重教授1—2项适合其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方法。

相关推荐: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大学生孤独郁闷的心理原因及人际关系 

挫折心理及意志力的培养论文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