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国际经济论文: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谈说

2017-06-03 15:43:00

这是一篇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谈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异军突起,让我们来看看吧~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随之而来的经济理论也层出不穷。本文写作目的是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提出的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石的前提下,以发展的观点重点介绍近年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对有关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更好的指导未来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合作 国际分工 一体化 要素移动

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嗣”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外围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有很多优势,而外围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该理论启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三)结构需求理论

结构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对北北贸易和部门内贸易做出了解释,根据该理论,贸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有能力出口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量增大。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静态效果一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技术进步。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西托夫斯基认为,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合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可以最大限度追求经济福利,其核心是:(1)目的是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利益;(2)通过市场的扩火,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该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近,该种产品在那个国家生产没有差别,那么一个国家就可以放弃某种产品的生产把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可以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通过协议建立分工关系。

三、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即指生产要素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在各国间所进行的直接流动,还应包括以商品为外化形式进行的间接移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有要素禀赋在各国之间差异性,国际市场机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等因素。

四、基于超边际分析方法的最新理论

动态超边际分析方法由杨小凯提出,它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复活了斯密关于分工的重要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新视角重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多种互相独立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 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超边际分析就是在人们在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之前,先选择专业和分工水平,从而就产生的“角点解”和用来使对它的分析简化的“文定理”,不能不说这是伟大的创新.

五、国际经济合作趋势预测及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新的趋势主要如下,一是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经济合作也势必以此为解决争端的机制;二是FTA 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旧格局崩溃,新格局尚未成型的转折时期,充满着各种变动和相对不变的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形势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发展自己并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日明,李兵,刘文革.《国际经济学》[H].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2].程璐. 《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7)

[3].王岩.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D)

网友们,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谈说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

相关推荐:

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职能分析  

相关推荐:

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有关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思考分析 

拉美众智库参与社会政策决策过程论文 

论跨国公司与集群区域的互动关系 

中国经济绿色GDP之路探究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